6月24日至25日,北约在荷兰海牙召开峰会,决定到2035年,各成员国将防务相关支出提高至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然而,从多方面因素来看,这一目标实现前景渺茫。具体分析如下:经济压力难以承受:欧洲多国面临经济增长缓慢与高债务负担的问题。2024年,北约平均防务支出占GDP比重为2.61%,且有三分之一成员国未达到2%的既定目标。在此情况下,要让所有成员国将防务支出提升至GDP的5%,意味着需承担巨大的额外财政压力,多数国家难以承受。成员国防务意愿分歧大:成员国对安全威胁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防务支出意愿不同。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地缘上更接近俄罗斯的国家,对提升北约防务支出较为积极,波兰当前防务支出已超过GDP的4%。但西班牙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该目标,认为其“不合理”,坚持将GDP的2.1%用于核心能力目标;比利时、斯洛伐克也表示“执行困难”;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称俄罗斯对匈不足以构成实际威胁,一些东欧国家也更倾向将资金集中于传统“硬国防”领域,而非广义安全项目。目标定义存在漏洞:此次峰会将GDP的3.5%用于“核心国防需求”,1.5%用于网络安全等“防务相关支出”。这种划分方式虽为成员国核算方式提供了灵活空间,但也可能留下漏洞,让部分成员国有机会将基础设施建设、民用科技项目等纳入统计口径以“凑数”,影响目标的真正落实。部分大国难以达标:美国作为北约最大出资国,其国防开支约占GDP的3.2%,但涵盖区域远超欧洲,完成5%目标存在困难。德国计划至2029年达到3.5%的核心国防目标,距离5%的整体目标仍有差距。连美国、德国这些较有能力或较需要提升防务支出的成员国都难以完成目标,其他成员国实现该目标的希望则更为渺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