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责险,即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是指由公司为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购买,当他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疏忽或过失行为导致第三方遭受损失,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的一种保险。近年来,上市公司加购董责险的趋势明显,年内渗透率有望突破30%。相关情况如下:渗透率增长趋势:随着市场认知的不断提升,以及新《证券法》《公司法》陆续实施的推动,A股上市公司的董责险热度持续攀升。据平安产险不完整统计,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董责险投保率已从2019年底的不足8%,提升至2025年5月底的28.4%。截至2025年7月18日,2025年共有300余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投保计划,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业内预计2025年董责险总体投保率仍将进一步提高,渗透率有望突破30%。加购原因: 法律法规推动:2019年起,新《证券法》与新《公司法》陆续施行,对董责险在A股市场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24年7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更是首次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董责险制度,明确规定,投保董责险后,董事会应当向股东大会报告责任保险的投保金额、承保范围及保险费率等内容,这直接为董责险的普及提供了法律基础。 风险意识提升:康美药业案和瑞幸咖啡案等证券诉讼案件给证券市场带来了广泛影响,使上市公司和高管的风险意识显著增强,董监高个人也会向公司提出采购诉求,推动了董责险的购买。 监管与治理要求提高:国内外监管对信息披露、合规经营等要求日益严格,董事和高管面临的法律风险和诉讼压力随之增加。同时,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和ESG理念普及,使得董事履职责任范围扩大,潜在风险点增多,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购买董责险来转嫁风险。行业差异: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公司尤其是生物医药、电子设备、专用设备等新型科技公司投保率相对较高。此外,“电热燃气及水供应业”渗透率也较高,达到39%,房地产业则更高,为43%。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投保率相对较高,这主要与公司所处的行业监管、诉讼风险及公司治理水平相关。与海外市场差距:尽管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渗透率呈上升趋势,但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美股和港股上市公司董责险投保率接近100%,而A股市场若能在2030年达到85%的覆盖率水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