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补能”难题日益凸显,不过目前在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加速得到破解。以下是具体情况:充电技术创新 油浸式液冷技术:领充新能源与克拉玛依石化联合研发的油浸式液冷技术,首次将油浸技术跨界应用到充电桩行业。该技术通过恒温散热系统,解决了传统风冷设备在极端环境下散热效率骤降或冷凝问题,使运维频次大幅降低,运维成本降低60%左右,设备使用寿命显著延长。 智能动态功率分配算法:领充新能源的智能动态功率分配算法可实现毫秒级电力调配,让每一度电都得到高效利用,精准破解了高速充电排队等行业痛点。其“光储充直柔”系统,通过六交两直的架构和云、边、端三层控制系统,实现多台区容量共享,采用该方案的场站配电容量降低22%,光伏发电量提升24%。补能模式多元化 移动充电车上门服务:新能源车主可在手机上一键预约移动充电车上门超充服务,如北京首钢城运公司与赛宝新能源在北京部分社区及企业园区投放移动充电车,能快速响应车主需求,完成充电。移动充电车主要用于应急补电和高速救援等特殊场景,可与充电桩网络形成互补,填补现有充电桩网络的“网络盲区”和“应急缺口”。超充技术发展 兆瓦级充电技术: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首次将商用车兆瓦级充电纳入重点部署。行业内不少企业已在兆瓦级充电技术攻坚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如巨湾技研推出的电动重卡超快充电池可在15分钟内将电量从0%充至80%;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最大充电功率为1兆瓦,5分钟即可补充407公里续驶里程;华为的兆瓦级充电产品最大功率达1.5兆瓦,15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完整充电,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水平。换电网络完善 川藏线换电网络贯通:2025年8月16日,蔚来G318定日珠峰换电站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蔚来G318川藏换电路线正式全线贯通。蔚来G318川藏换电路线全长2950公里,沿途共部署15座换电站,平均每200公里就有一座,为蔚来和乐道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补能服务,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复杂路况下的补能网络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