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凌晨,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第四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不仅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出舱频次纪录,更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多重突破。以下是本次出舱活动的核心信息梳理: 一、任务核心信息时间与人员:北京时间9月26日1时35分,经过约6小时舱外作业,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指令长陈冬在舱内协同支持。这是我国首次由两名第三批航天员共同执行舱外任务,标志着新一代航天人才已具备独立作业能力。关键任务:本次出舱的核心是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该装置采用多层抗辐射材料,可同时防护多个舱段,能抵御微流星体撞击与高能粒子辐射,为空间站后续十年安全运行筑牢"太空铠甲"。此外,航天员还完成了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确保空间站外部系统稳定。技术协同:任务中首次启用天和舱机械臂适配器,通过优化机械臂作业路径,将设备安装效率提升30%。地面团队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预演操作流程,与舱内航天员形成"天地人"三位一体协同模式,全程无差错完成复杂作业。 二、突破与创新点作业模式创新:相较于前三次出舱,本次任务进一步优化了"人货协同"流程。空间碎片防护装置提前通过货物气闸舱转运至作业点附近,航天员专注于精准安装与调试,大幅缩短任务周期。这种模式为未来大型舱外设备组装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人才培养里程碑:指令长陈冬以"传帮带"方式全程指导首次出舱的陈中瑞,完成攀爬"天桥"等复杂操作。作为首位同时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节点舱出舱的航天员,陈冬的第七次出舱经验与新一代航天员的快速成长,印证了我国航天人才梯队建设的成熟。效率与安全提升:通过机械臂路径优化、新型脚限适配器应用等技术改进,本次出舱省去传统作业中设备固定等冗余步骤,作业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地面团队制定20余套应急预案,涵盖故障处置全流程,以"安全冗余"理念保障任务万无一失。 三、任务意义与后续计划航天发展价值:神舟二十号乘组四次出舱的密集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站运维已进入常态化、高效化阶段。本次任务验证的节点舱出舱能力、机械臂协同技术等,将为月球基地建设、火星探测等深空任务积累关键经验。民生技术联动:出舱任务中的技术突破正加速向民用领域转化。例如,空间碎片防护技术已应用于新一代汽车防碰撞系统,机械臂精准控制算法助力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航天服温控技术则有望改善寒冷地区户外作业装备性能。后续在轨安排:目前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在轨驻留超150天,后续将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并在中国空间站欢度国庆与中秋佳节。按计划,乘组还将持续推进空间站设备维护与升级,为后续航天任务奠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