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深圳湾畔,一台带宽突破90GHz的示波器,正悄然改变全球电子通信产业的力量格局。
2025年10月15日,深圳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亮相。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了超高速信号的“中国标尺”。
这台被誉为工程师和科学家“眼睛”的测试仪器,如同精密的尺子,将看不见的电信号变换成可视图像,在半导体、6G通信、光通信和智能驾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01 破局之举:中国标尺的诞生意义
在科技与产业的上游,示波器作为关键装备,一直是产品科学研究、开发测试和生产制造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这个细分领域,国内高端示波器长期面临突破瓶颈。
当境外高端示波器带宽已达60GHz以上时,不少国产示波器带宽仍在20GHz以下。
从20GHz到90GHz的跨越,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攻坚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万里眼公司CEO刘桑坦言,这需要持续集成创新,在基础材料、精密制造、核心芯片、算法等环节作出跨领域融合与系统优化,而非简单的成果拼凑。
02 技术攻坚:漏勺接瀑布的精准之道
在超高带宽下采集信号难度极大,刘桑形象地比喻,这就像“用漏勺接瀑布”,稍有不稳就难以“滤出”关键数据。
面对这一挑战,研发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算法优化,提升“标刻”效率,最终实现了信号采集处理性能、测试效率的全面升级和多代产品跨越。
今年8月,万里眼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核心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颁发的2025年技术发明一等奖。
目前,该示波器已在华为、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应用和测试,展现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03 标准建设:中国通信技术的全面布局
在中国超高速通信技术发展的背后,是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正在形成。
2025年7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发布了《N×400Gbit/s超长距离光波分复用(WDM)系统技术要求》,适用于单通路速率为400Gbit/s的超长距离WDM系统。
这一标准由中国电信、中国信通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中兴等公司共同起草,体现了国内三大运营商对400G超长距的标准需求。
在超高速光传输领域,800G短距和城域光传输标准在国际标准组织已基本完成。
而800G的DWDM长距应用、波段扩展则成为国内标准的研究重点。
04 未来展望:1.6T时代的中国角色
随着400G光传输正式进入商用元年,各标准组织已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速率的1.6T光传输。
OIF已立项了1.6T ZR/ZR+/CR三个项目,正式进入了1.6T的标准化时代。
1.6T ZR项目明确采用单波长1.6T,调制格式为PM-16QAM,传输距离为80~120km,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完成。
而1.6T ZR+项目决定采用双数字子载波的调制格式,目标传输距离分别为2000km(1.2T)和1000km(1.6T)。
中国在长距离和高速DWDM标准化方面已走在前列。
2025年,CCSA TC6 WG1启动了《城域N×800Gbit/s光波分复用系统技术要求》的制定,并立项了多个研究课题,包括长距800G光传输、S+C+L波段的光波分复用传输技术以及1.6Tb/s光波分复用系统技术研究。
05 跨界融合:从地面到空间的通信未来
超高速光通信正在从地面走向空间。
CCSA TC12 WG3正在制定行标《卫星互联网星间100Gbps光通信系统技术要求》,并在2025年立项了该系统的测试方法标准。
同时,在WG4立项了《面向卫星中继的星间激光通信系统测试规范》。
量子通信作为未来信息通信行业的新兴战略性制高点,也纳入了中国标准体系的规划。
CCSA ST7正在讨论《基于OTNSec协议的量子保密通信应用设备技术规范》,旨在制定面向量子加密应用的OTN设备规范。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崔孝海指出,超高速实时示波器的创新突围,有助于进一步推广“中国标准”。
在光通信领域,从400G的规模部署到800G的标准化,再到1.6T的前瞻研究,中国正逐渐从标准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
随着这些“中国标尺”在国际舞台上的衡量精度被广泛认可,全球电子通信产业的力量格局正在重塑。
|
|